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白城地区的盐碱化土地类型,多半是不同地貌条件下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土壤的复区组成。在复区中为盐碱化、轻盐碱化土壤中分布着一定比例的重碱斑(光板地或称碱疤垃)。据调查盐碱化耕地林地中,碱斑面积占5%~15%;在碱化草地面积占15%~70%以上。全区1276743hm2碱化土地面积中,已有重度和极重度碱化土地(碱斑面积扩大到30%~70%以上)为610041.93hm2,占碱化土地面积的42.37%,其中有165931.59hm2碱化草地,碱斑面积已发展70%以上。占碱化草地面积的13.90%已成为难利用地。以上说明碱化的耕、林草地均已达到百改不利的程度。

2使改良土地碱化的恶性循环逆转的主要措施

从全区各地对盐碱土利用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看,就其自然条件以及往各地改土开发的经验,通过综合措施,使土地碱化的恶性循环逆转应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2.1按土地碱化程度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向在碱化草地中碱斑面积<15%的应作为人工种草、草原更新的重点草地,恢复草原大有希望,通榆县新华牛场1974年以来对草原严格管理,禁止滥牧,找到了种草养蓄的新途径,合理划分放牧区,派专人看护;坚持四季合理放牧,大抓草原建设,建设草库伦;科学养畜,实行半舍饵半放牧,搞好饲料加工,使草场退化碱化得到了控制,利于草原复苏,提高产草量促进了牧业发展。

2.2以水改碱,开发农田在土质肥沃、地下水矿化度不大的各种类型的盐碱化草甸土,要充分利用江河淡水、湖泡水、地下水资源大力开发水稻,这是对盐碱良利用相结合的方法,近几年来各市县在这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对白城市青山乡、林海乡、镇赉建平乡等盐碱化草地开发水田后多点定位监测,土壤全盐重由0.12%~0.20%下降至0.06%~0.10%;土壤pH值由8.5~9.5下降至8~9,碱解氮速效磷均有所增加。田块中碱面积缩小,有的现已不明显了。

2.3治沙治碱同步进行,就地取材,压沙改碱作用是改善土壤物理性,增强通透性,利于洗碱排盐作用,从而起到保苗,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如通榆新华乡大有村西力不可屯,十几年以沙压碱共改良133.33hm2盐碱地,耕地里基本消除了不抓苗-碱斑,每667m2产均达到250kg以上。

2.4植树造林,生物排碱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牧防林,不仅调节田间小气候,还可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淋溶作用,前郭红光农场农防林早已见成效,地下水降至1.0m以下。造牧防林较困难,应因地制宜选择碱化程度轻,沙性强的地方先进行,不一定要求像农防林那样整齐,还可与生物囤栏相结合,选择抗盐耐碱树种,轻碱地可选择杨、柳、榆,重碱地可栽枸杞、柽柳等。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1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从狭义的土地资源安全定义出发,选取城镇建设用地安全状况和粮食安全状况两方面作为综合研究对象.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安全指数可由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建设用地开发潜力指数、建设用地承载压力指数及建设用地集约度指数4个指标计算;粮食安全指数可由耕地安全指数、灌溉保证率指数、营养物质生产指数和耕地集约度4个指标计算.具体的指标意义及算法说明见表1.数据表明,(1)可开发利用面积:根据文献[17],用扣除掉已建设用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的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符合一定地形、地质及地貌的用地,标准见表2)来表征,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用耕地面积乘以系数α表示,α取值范围为0.8~1.(2)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基准[9]1135:依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2011)中规定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确定可开发利用建设用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为0.95~1.17万人/km2.出于计算方便性的考虑,本研究以1万人/km2作为城镇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标准.(3)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根据文献[22],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条件下,为了满足每个人正常生活的食物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1.2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本文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各个选取指标的权重,根据确定的权重可以分别计算出建设用地安全指数和耕地安全指数.而对于建设用地安全指数权重和粮食安全指数权重的确定,本文使用研究区域城镇化率表示建设用地安全指数的权重,非城镇化率表示粮食安全指数的权重[9]1135.定义研究区域城镇化率为D,那么土地资源安全指数的评价模型为。

1.3土地资源安全等级与评价标准借鉴前人在生态安全评价的等级划分方法和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等级划分方法[17]1124,结合福州市的实际情况,将土地资源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和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见表3,土地资源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4.

1.4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赋权法的权重确定方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5.在各评价指标中,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和建设用地承载压力指数为负向指标,其它指标都为正向指标.

2评价结果分析

2.1建设用地安全评价使用福州市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50万福建省地质图及福州市2012年统计年鉴等数据和资料,分别计算出福州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开发潜力、承载压力以及建设用地集约度4个指标的指数,再利用表5提供的权重值计算福州市建设用地安全指数.在计算过程中,福州市基本农田保护率α采用80%.福州市2012年建设用地安全评价图见图1.福州市各区县中,建设用地安全指数以安全状态(包括安全和较安全)为主,处于安全状态的区县有5个,占国土面积的60.20%.其余县区建设用地处于不安全状态(包括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的有4个,占国土面积的39.79%,其中市区(包括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鼓楼区和马尾区)处于极不安全状态。

2.2粮食安全评价使用福州市2012年统计年鉴提供的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及农业投入额等数据,分别计算出福州市耕地安全、灌溉保证率、营养物质生产指数及耕地集约度4个指标的指数.在计算粮食安全指数时,公式中的粮食自给率β取100%,人均食物需求量rG按400kg/年粮食计算;营养物质生产指数选取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蔬菜、牛奶、禽蛋及水产品8类食物.福州市各区县中,粮食安全指数以临界安全状态为主,包括3个区县,占国土面积的45.07%;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区县有4个,占国土面积的38.21%,其中市区(包括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鼓楼区和马尾区)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粮食安全处于安全状态的有2个区县,占国土面积的16.71%.

2.3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利用福州市2012年各个行政区县的城镇化率,计算出各个行政区县的建设用地安全指数与粮食安全指数的动态权重,结合公式(2)计算出各个行政区县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福州市2012年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结果见表6.

3结论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1庆阳市土地利用概况

庆阳市土地面积27119km2,占甘肃省土地面积的6%。土地利用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及交通用地面积相对较少。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图鉴资料包括:1:10000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8年)、1:10000庆阳市行政区划图、1:50000庆阳市地形图;人口数据来自《庆阳市统计年鉴》(2010年)。

1.3计算方法

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的计算方法,可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公式(1)~(5)计算。

1.4图鉴制备

1.4.1DEM及坡度地形图的制备采用1:50000地形图来构建DEM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采取的步骤如下[9-10]:(l)将地图扫描,形成TIFF格式图像输入计算机;(2)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图像纠正,消除扫描过程中因图纸变形等原因导致的畸变;(3)使用MapGIS软件对地形图中的每条等高线和高程点进行屏幕跟踪数字化;(4)用MapGIS软件把高程数据转换成shp格式,在ArcGIS下生成GRID格式的数字高程模型(见图1)。(5)以庆阳市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在ArcGIS软件下进行地形因子的提取,提取坡度地形因子图(见图2)。1.4.2高程、坡度分级将DEM栅格数据在ArcGIS中按>3000m、3000~2000m、2000~1000m、1000~500m、<500m进行高程分级,并转化成矢量图;按<3°、3~8°、8~15°、15~25°、>25°提取生成坡度分级图,并转化成矢量图[11-12]。1.4.3图层叠加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将其他图进行投影转换,再对每幅图进行修边。最终将高程分级图(矢量图)、坡度分级图(矢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GIS中进行叠加,生成1幅复合图,供数据提取和空间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可利用土地资源绝对量评价

2.1.1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评价根据庆阳市实际高程分级和坡度分级情况,求算适宜建设用地的面积时按照slop≤25°以下各个高程的交集面积进行求算。按照计算方法的要求和所需参量进行分县数据的提取和计算。得出庆阳市各个县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见表1。庆阳市全市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3848.61km2,而各个县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分布差异很大,其中环县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最大1735.21km2,正宁县面积最小125.78km2。2.1.2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分级评价资源的丰度也称资源丰饶度,指各类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它决定资源的开发规模和经济发展方向。在上述计算评价的基础上根据8个县(区)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SPSS软件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13]。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是在指定分类数量时采用的基本聚类分析方法。通过选择聚类分析的变量和类数,将指定的聚类数设定为5,分别为丰富、较丰富、中等、较缺乏、缺乏[14]。得到最终分类见表2。庆阳市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其中庆城县、宁县、华池县、正宁县、合水县等5个县的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环县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镇原县较丰富;西峰区中等。

2.2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量评价

2.2.1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全市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平均值为0.15hm2/人,各县区差异悬殊,环县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最大0.49hm2/人,宁县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最小0.03hm2/人。2.2.2面积比指标面积比指各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见公式(6)。可利用土地资源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比重较为分散。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3个县,西峰区高达0.3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5个县,其中合水县所占比重最低0.04%。2.2.3区位熵指标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可以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用来反映某一区域要素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区位熵定义为:某一区域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占全市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的比值与该区域土地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之比,见公式(7)。Q=(A1/A2)/(A3/A4)=可利用土地面积百分比/总土地面积百分比…………………………………………(7)式中:Q为区位熵;A1为某区域可利用土地利用的面积;A2为庆阳市可利用土地面积;A3为某区域土地总面积;A4为庆阳市土地总面积。使用该指标用来表示各区县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在全市所处的优劣地位和集中状况。见表5,图5。可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省的分布较为集中,区位熵大于2的有1个区:西峰区。区位熵大于1的有2个县:镇原县、环县。区位熵小于1的有5个县:正宁县、庆城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

3结论

(1)本研究利用GIS等软件,通过扫描数字高程图最终生成DEM,从而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空间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从而计算出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体现了GIS的强大的空间分析、叠置和计算功能。(2)评价结果得出,庆阳市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为3848.61km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为0.14hm2/人。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分布及不均衡,其中:环县、镇原县、西峰区等3县(区)相对较丰富;正宁县、庆城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等5县相对较缺乏。(3)庆阳市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虽较丰富,但是土地质量欠佳,只要是由于庆阳市海拔主要集中在1000~2000m,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难度大,建设成本较高。

4讨论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选题上紧跟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近十年来,每年毕业学生人数不等,但就毕业论文的选题而言,大部分社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基本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如甘肃农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2003~2012年,46%的学生选题与征地补偿相关;2007~2012年,39%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2011年,37%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农村土地整治相关。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近年来国土部门的主要工作。这表明学生积极参与土地管理实践,关心国土领域热点,将实习工作与研究相结合。

(二)论文写作上逐年规范,优劣差距逐年缩小近十年来,学生论文写作规范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后,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教学单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个人,对论文规范的认识有了提高,在实践上也能严格执行。从学生论文平均成绩和变异系数来看,平均成绩逐年提高,但变异系数逐年降低,这说明学生论文的优劣差异逐步降低,整体水平逐步提高。

(三)论文学术性逐年增强,简单陈述逐年减少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比例基本在80%以上,这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对论文主旨的把握程度高,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因而简单陈述性的论文逐渐减少。

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高度无高峰近年来,无论指导老师是教授、还是讲师,大学生毕业论文总体水平正逐年趋好。但遗憾的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统三个论文写作方向中,缺乏巅峰之作。每年的优秀论文评选,都难有一篇公认的优秀论文。虽然个别论文经修改后在期刊上发表了,但依然不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总之,论文整体水平正在向新的台阶和高度前进,但却缺乏亮点和闪光。

(二)有厚度无深度查看甘肃农业大学土地管理专业2004年、2005年学生的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正文部分大约只有6~7页。而2011年的毕业论文,大部分正文部分达20页左右。虽然近年来论文有了一定的厚度,但并未具有相应的深度。有些论文只是在论述主题之外的一些东西,无法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在数据分析和深层次总结方面的要求。如此,论文看来就轻飘飘的,没有应有的深度。

(三)多演绎而少归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数论文只是重复式的采用相同方法、选取不同的研究区域进行方法的演绎和结论的验证;论文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结论归纳不够。如甘肃农大土地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对甘肃天水、兰州和张掖基准地价和城镇土地级别划分的研究,各论文结果竟然相似。

(四)多综述而少分析综合近年来的毕业论文可以发现,综述性论文明显多于学术研究类论文。大部分论文仍集中于研究、讨论某种思路、方法、观点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只是做定性的概述和分析,与文献综述无异。只有少部分文章,会刨根问底地研究为什么会出现某种事实、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定量化地表述这些情况等等。

(五)多复制而少临摹近十年的毕业论文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部分论文只是重复、组合别人的观点,进行拼凑[1]。学生对于学术类论文如何撰写,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盲目性、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占到很大比例。很多学生只是摘抄其他学术论文中的观点、内容,不论合理与否都都拿来与自己的论文进行组合,拼凑的内容多,自主的内容少。甚至有些学生将地方政府的领导讲话照搬照抄,连语气都不改变。这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应有的认真态度。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防止一味地摘录和抄袭。为了防止毕业论文出现“泛”、“烂”、“无意义”等问题,应当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可以通过先模仿后创作的论文写作流程,帮助他们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与规范,逐渐构建自主的研究框架。

(六)多外来而少本土有一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抄袭他人现成的论文论点,论证过程中又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致论文论点与研究结果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在开题时指导老师要严把关,多注意论文论点与研究区域是否一致;学生实地调查后,要寻找对论文有支撑意义的论点和论据,以便得到预期的结果。

(七)多结果而少过程本科论文的撰写不仅仅是参考别人的分析方法,最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渗透到分析方法中。笔者从近十年学生的论文中发现,学生注重论文研究的结果,对结果长篇大论,但缺乏原始数据及推演过程。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参考别人文章的时候,只重视结果,对于文章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出的一点都不关心,以致自己的写作中只有结果而缺乏原始数据支撑,论文的结果像是空中楼阁。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指导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提醒并指导学生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采集和处理。

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发性原因1.自发的综合性训练较少。当前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对讨论研究等综合性训练能避就避。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得很多学生失去锻炼自我的机会。比如,2008年甘肃农大土地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最终只有1位同学进行了申报。2.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目前就业压力陡升,导致许多学生忙于寻找工作,对论文写作并不在意。论文写作不以研究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以应付答辩,顺利毕业为目的,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的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日趋严重。

(二)原发性原因高校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论文写作理应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但由于缺乏试验条件,缺乏科研氛围,导致当前大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本身就存有缺陷,因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盲目性大于目的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另一方面无形之中也为论文抄袭提供了便利[2]。

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同一问题开展多方向研究,增加研究的深度为了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某一问题,可以采用同一问题多方向研究的思路[3]。具体而言,就是将某一研究课题分为若干个研究内容,分别给予不同人员进行研究。这一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如何加强相互间协作,如何灵活地运用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于自我,以及提升论文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较大的作用。如2010年甘肃农大土地管理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逆城市化理念下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分别完成“逆城市化理念下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研究”、“逆城市化理念下农村土地金融调查研究”和“逆城市化理念下农村土地利用中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等多方向研究;2011年关于“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分别完成“后农业税务时代河西走廊耕地利用效益变化分析”、“后农业税时代河西走廊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分析”和“后农业税时代河西走廊农地经营方式变化调查研究”三篇毕业论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论文实践性对近十年的毕业论文进行归类和分析,发现参与过具体土地管理工作及相关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的学生,在论文选题及论文写作中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比如,对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情况比较清楚,写作思路更为明晰,方法更为灵活,结论更加贴切实际。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活动将大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问题反思,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4]。

(三)加大指导力度,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在教学及论文指导过程中,导师要尽早让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包括确定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调查研究、酝酿研究思路等等。要结合近年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醒后面的毕业生加以注意,帮助他们解决。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通过研究区概况分析,并结合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因地制宜,发展武陵山区经济;明确土地产权、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管理等途径,以期达到铜仁市合理利用及管理土地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前言

土地是最根本的物质要素,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1]。我国虽土地面积广大,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仅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将使得用地矛盾进一步加剧,所以,不管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急需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土地的保护、治理、开发和利用等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监督、指挥和协调等活动的总称[2]。本文以铜仁市土地资源利用为例,探讨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2、研究区概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全市总人口429.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34万人,非农业人口53.87万人。土地总面积1800641公顷,其中,农用地15973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71%;建设用地6078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38%;其他土地1425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1%。

3、铜仁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率较高,但人均土地垦殖率较低,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根据土地变更资料,铜仁市2014年土地利用率91.07%,处于贵州省中上水平,但人均耕地为0.12公顷/人,土地垦殖率较低。土地垦殖率是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未利用地的构成主要是荒草地、河流水面、裸岩石砾地等构成。荒草地不仅是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等争夺的后备资源,而且建设用地也需要占用它。荒草地占比较低,可看出铜仁市可开发的未利用土地面积中,耕地后备资源尤其缺乏。

(二)农林牧用地是主体,生态环境质量一般铜仁农林牧用地是主体用地,全市农牧用地占铜仁市土地总面积的88.71%。铜仁市森林覆盖率38%,印江、思南、德江、沿河等县生态环境较差。

(三)各类用地协调难度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日益增加,大于25度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逐渐增加,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4、铜仁市合理利用及管理土地资源的途径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针对铜仁当前存在的耕地资源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应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的产出供给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需要[3]。铜仁市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以山原峡谷为主,坡耕地面积大,土壤肥力差,田土坎比重大,15°以上坡地22735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80%,其中大于25°陡坡地7253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57%。经过土地整理,可以将其他坡耕地改造成质量较高的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二)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并举,发展山区经济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积极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区的优势,贯彻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针,依山育林、依水养鱼、依草养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4]。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多施有机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肥力,防治土地资源退化;②加强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镇的扩展,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防止土地浪费;③搞好林地建设规划。铜仁市林地面积占比较大,因此搞好林地建设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林地建设规划重点放在调整林木结构上。搞好水源涵养林建设,荒山和退耕的超坡地上种植人工林,恢复林地生态环境,建立以林养农、以林养牧、以林养土特产,以农、牧、土特产促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明确土地产权、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来看,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是,法律没有明确国家所有的农村土地具体由哪一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导致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5]。现行法律虽然允许依法流转承包经营权,但对如何交易、如何划转等未做详细规定,同时因为缺乏土地交易市场,导致交易难以反映真实价值,降低了农民转让积极性,很多农民宁愿撂荒、交由他人代耕而不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建立土地权属的市场流通机制;要明确政府主体作用,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确保土地宏观平衡。要强化法律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在土地立法、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邓楚雄.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全丽.贵州省黎平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徐晓燕,罗明.浅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3(2).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国土资源部门为了满足对土地资源的总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监测监管要求进行选择的指标,它由若干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构成,其建立应用可以全面动态地提高土地资源监测、管理、服务的效率与水平。本研究中,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导向为全面覆盖、可落实的方向,参考李远远[2]学位论文里提到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原则:①科学有效性,立足于客观现实,意义明确;②可操作落实,有可比性,要可量度,同时考虑收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和真实性。③代表性,指标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土地资源监管的目的需求。

1.2指标选取方法1)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定性分析,概括其一般特点,总结出其规律,提出理论。本研究对土地资源监管体系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了理论上可行的监管指标。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内容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分类方式包括:监管的对象、监管手段、监管阶段、业务类别。从监管的目标对象可以分为:对业务办理人员的监管、对业务办理过程的监管和对办理结果的监管;从监管手段上可以分为:对业务办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和业务办结后的阶段评估;从监管项目所处阶段可以分为:批前监管、批中监管、批后监管;从业务类别上,土地资源监管可以分为:批、征、供、用、补、查。2)生命周期分析法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业务就是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监管。本研究根据土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主要使用生命周期分析法分析土地管理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各业务环节对应不同的监管指标。本研究在借鉴喻存国[5]、陈轩昂[6]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总结出土地资源监测业务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批、供、用、补、查”。3)系统分析法鉴于生命周期分析法逻辑性不足,本研究在其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系统分析法。在通过生命周期法划分监管的大类目标“批、供、用、补、查”之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各大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不同层面进行指标挖掘[7],对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个一级类目标逐层分解为二级类,最后细化为各个具体指标,以此评价各类目标实现的程度。4)实地调研法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利用处、规划处等5个核心业务处室对动态监测的需求。土地资源监测业务就是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监管,并且实现实时动态展示,直观地反映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变化。5)成果借鉴法一是借鉴有关政策法规的硬性指标;二是借鉴土地管理类文献关于指标的研究;三是借鉴多省市建设监管平台的经验。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参考《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指南》,并对其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合并和扩展处理,形成了土地资源监管指标体系,其中6个一级类指标,18个二级类指标,并且包括6个预警指标。

2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及说明

2.1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分类在对各业务过程进行研究后,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对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按业务类别划分,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可分为:建设用地审批相关指标(批)、土地供应相关指标(供)、开发利用相关指标(用)、补充耕地相关指标(补)、土地违法查处相关指标(查)。为满足新的监测需求,增加6个全新的预警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供地计划、开工情况、供地率、竣工情况、补充耕地指标。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综合监管的重要依据,为了便于对比监管,将其作为资源概览大类放入指标体系中,从中提取重要指标。

2.2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落地化将监管指标细化为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进行量度的指标。直观起见,根据不同权重简化列出其中的核心指标。1)资源概览指标资源概览是关于土地资源的总账目,是为更好地指引土地资源管理中各项业务合理进行,主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相关指标值。例如:耕地总量、规划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规划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建设用地承载力、耕地后备资源量等方面。2)用地审批指标建设用地审批重点监管行政审批过程中各项手续是否齐备、项目是否及时办理等。详细指标包括:预审总面积、项目数、年度农转用计划指标、年度剩余农转用计划指标、计划批次农转用审批总量、单独选址项目数和审批总量、城市分批次项目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批总量、批次数、地块数、征收面积、征收土地项目数等。3)土地供应指标土地供应监管将供地政策落实和合同履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排查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指标包括:供地率、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比例指标、供应总面积、土地出让金总额、出让计划面积、出让公告面积等。4)开发利用指标土地利用监管主要监督法规、政策禁止、限制供地和各类建设用地标准落实情况;用地单位依照划拨决定书或土地出让合同确定的面积、用途、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等建设条件和标准使用土地,项目开、竣工时间以及闲置等情况。详细指标包括: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开工及超过合同约定时间项目总数、面积,超过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未开工的项目总数、面积,超过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未开工满两年的项目面积,合同约定竣工项目总数、面积,已竣工的项目总数、面积,在合同约定期限内竣工项目总数、面积,开工率,竣工率等。5)补充耕地指标补充耕地监管监督各地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落实耕地补充情况以及有关责任单位是否按照要求履行补充耕地义务。详细监管指标包括:目前可使用的补充耕地指标,本年度新入库的、土地整治新增的、异地调剂的补充耕地指标,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数,本年度补充耕地指标已被使用的数量,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计划新增耕地面积,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等。6)土地执法监察指标土地执法监察主要是监督对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情况,尤其是非法征占农用地及土地违法违规重大案件的查处等情况。详细监管指标包括:对未按合同约定开工已进行调查的项目总数、面积,已经处置的开工违约和闲置土地项目项目总数、面积,实际收缴的开工违约金,发出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的项目总数、面积,实际收缴土地闲置费和竣工违约金,闲置土地处置总数占闲置土地调查总数的比率,对未按合同约定竣工已进行调查的项目总数、面积等。

3指标计算、展现与评价

3.1指标计算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指标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展示的重要内容,是监测、监管工作的直观依据。由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根据指标计算模型实时计算生成各个指标数据,如图1所示。

3.2指标展现不同层次、多种展示方式相结合,直观地反映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如分别以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进行监管指标展现,反映土地“现状、计划、预审、审批、征迁、供应、利用、违法”状况,实现监测、监管。使用趋势图、柱状对比图、饼状结构图等来反映数据的时空变化,使用颜色标识范围的变化,使用专题图对某个专题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等。综合信息表达形式主要包括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对比分析、专题图分析以及统计表、分析报告等。

3.3指标评价土地资源监管指标的评价分为两个角度,一是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否切实反映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情况,能否有力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对指标必要性、用户是否能准确地获取所需指标、覆盖是否全面、获取难易程度等方面请专家进行评价,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其是否能满足土地资源监管需要。二是对指标体系内部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各个指标之间是有差别的,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约束性和预警性。另外,因为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监管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不同,导致一些指标重要性有所不同。为了使其更好地反映土地资源动态监管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8]和专家打分法[9]共同测算指标权重,吸收在线购物网站、信息分类网站的经验,将权重较高的核心指标显化处理,帮助体系也要随之更新。

3.4监管指标应用基于梳理后的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实时动态、图文一体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实现土地“批、供、用、补、查”各环节状况动态、实时显示,从而支持对土地管理业务的监测监管。其应用主要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通过监测国土资源各项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采用仪表盘、进度条、饼状图等不同的展示效果进行表达,形象地对预警指标进行展现。实现对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市场、出让合同执行、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形成预警通报,迅速发现热点、异常信息,并定位到个案数据,以便进一步查看。

4结束语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土地项目

1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概述与分析

土地工程的开发整理项目是在为了在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寻求更为高效利用的方式,促进土地资源更为合理的运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能源、交通等工业生产与生活需求的逐渐增多,从而促使现代化建设的相应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土地整理与管理的基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在目前的土地开发与整理项目中,我们需要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稳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土地开发管理制度缺失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经济上的损失。

2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我国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中,当前所采取的管理模式还存在这一些实际的问题,影响着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质量。

2.1建设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土地整理项目所采用的通常都是按照地址勘探、设计招标、施工准备以及施工管理这个顺序来进行的。这种建设管理模式对于小型的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良好的工程效果,但是在面对大型工程施工项目来说,这个周期相对来说较长,不利于我们进行相应的工程管理,同时还会影响相应的经济效益。

2.2设计环节的变更问题

随着当前人们对于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需求的增加,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应的我们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的设计也随之需要进行改进。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不断的出现,在实际的土地项目工程设计的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设计环节的设计变更情况,影响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

2.3合理确定合同价格的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招标环节总,我们往往会采用固定的总价合同,,整个工程都会通过招标进行委托,由于建设的周期和招标的时间无法使用太长时间,但是短时间无法拿出合理的施工价格,这就对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产生影响。

3目前土地工程开发整理存在的现状分析

土地工程的开发与整理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急需解决和落实的问题,但就目前我国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3.1土地工程开发整理规划的执行困难

就目前我国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规划与实际现状来看,相应的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农耕土地的分散性质,对于实际的土地整体性的开发整理规划来说有着一定的阻碍。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相近的情况下,耕地开垦费的收取额度往往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单位投资额度要高。因此,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内涵偏窄,降低了项目对保证我国耕地安全的作用。

3.2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定位不明确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申报与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新增耕地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工程的质量问题。由于部分地区对于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把握不够到位,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在土地资源开发和整理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土地整理上面来,对于农田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于基本农田进行整理工作。

4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在当前我国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项目的实际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土地工程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定位不明确以及建设周期管理和实际管理等实际的问题。针对上述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进行一定的建议优化措施。

4.1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为了能够优化当前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就需要我们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实际的管理发展信息,来进行新型管理模式的选择。目前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了DDB模式和CM模式,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①DDB管理模式,在这个管理模式下,我们需要重点对项目实施的设计、施工方式以及招标这三个层面入手,并且这三个环节需要按照顺序进行,在完成后才可以进行工程的转交;②CM管理模式,也就是快捷路径模式,在该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管理控制方法以及施工路径的改变来实现工程周期的有效缩减,从而满足不同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

4.2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项目的优化策略

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资金问题以及规划编制等问题进行一定的优化策略分析。

4.2.1开拓筹资渠道保证资金的充足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受到实际使用资金的直接影响,资金是否充足将会直接影响到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已有的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专项资金提供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需求和发展规划,来进一步的拓展相应的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资金来源。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拉动农民群众投资、拓展投资渠道向国内投资机构寻求资金注入,必要时可以增加外资注入,拓宽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的国际投资。

4.2.2明确编制预算规范定额标准的运用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核算的基础依据,从国内的国土定额运行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以规范运用、实事求是的目的是邀请预算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或者预算专家;②对设计、施工、审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深刻理解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内在含义,掌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条件,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工程开发整理项目对于当前我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促进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土地工程开发与整理项目的开展中,我们需要积极寻求新型并且合适的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开拓筹资渠道保证资金投入的充足,同时还需要明确编制预算规范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忠仁.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A].重庆市测绘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暨2005-2006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8.

[2]牛魁斌,刘国珍,赵利华,高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研究与探讨-对河北省实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制的思考[J].国土资源通讯,2009(4).

[3]郑慧敏,刘艳,孙华.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浅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6).

土地资源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广东省内有5所,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学者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实际,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借鉴,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专业历史沿革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端于1994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学,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尚不符合申报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条件,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本专业仍旧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的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对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本次调整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

2现行课程体系概况

自2005年以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隔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前正在执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构成,总学分176.5。

3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总学分偏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达176.5。根据笔者对国内15所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的调查,总学分超过我校的只有4所,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由于总学分偏高,学生修读压力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学科基础较薄弱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以数学类和农学类课程为主。经过三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农学类课程已被调整出培养方案,并增加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仍偏少,特别是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3专业选修课较少,且设置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只有9门课程,远低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42门、28门,学生的选择面十分有限。且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只是简单地将9门课程拼凑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块)进行归纳,导致学生选课较盲目,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3.4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已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有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既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设置实习,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等;有些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或实习,却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实验或实习难以开出,即使勉强开出,实验、实习效果也难以保证。

4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4.1压缩总学分

将总学分压缩至160左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一是删掉部分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地质学、地图编绘、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学等课程;二是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学时,如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估价从64学时减少至56学时,将土地管理学从56学时减少到40学时,将土地资源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从48学时减少到40学时。

4.2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增加公共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海洋综合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将经济学原理拆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适当增加学时数。

4.3增加专业选修课,并按方向设置

根据近几年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将专业选修课归纳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开发3个方向,每个方向设置7~8门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按方向设置后,引导学生按照方向进行选课,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4.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是对已开设实验的课程,重新调整实验学时,如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加至24学时,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验学时由24学时减少至16学时。二是增设房地产投资分析实验、CAD制图实验、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农田水利学实验、土地整理学实验、农用地分等定级实验。三是增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习、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实习、房地产估价课程实习。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图件处理技能训练与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技能训练,设立土地管理综合实习。

4.5调整部分课程性质

将景观生态学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将房地产市场营销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

[3]刘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80.

[4]何灵.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4-86.

[5]王辉,汪应宏,陈龙乾,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编制[J].高教学刊,2016(4):143-144.

[6]鲁春阳,文枫,张宏敏.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教育,2013(8):38-40.

[8]谭雪兰,朱红梅,张坤,等.地方农业院校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17-319.

[9]周飞,陈士银.国内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4(36):256-258.